孟子是战国时期一位极负盛名的政治家,同时与孔子齐名,被尊称为“孔孟”,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历经千年依然被广泛传颂,获得“亚圣”的美誉绝非浪得虚名。
孟子的才华毋庸置疑,但回顾其一生,后人也不禁疑惑,像孟子这样卓越的思想家,为何始终未能获得重用?他的一生,和孔子类似,几乎都在周游列国中度过,寻求各国采纳自己的治国理念。魏国便是他足迹中的重要一站。魏国早期曾是战国强国之一,综合国力位列上游,但到了孟子时代,魏国已大不如前,昔日的辉煌早已烟消云散。
不仅如此,魏国的现状连昔日实力的一半都难以维系。如今的魏国形同一个被多方欺压的弱国,东边的齐国强大难敌,西面秦国更是虎视眈眈,南方楚国同样实力强劲。魏国在多条战线上都处于劣势,国力衰败加剧,未来极有可能被周边强国吞并。时任君主魏惠王对孟子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毕竟当时整个战国谁人不知孟子的大名。魏惠王满怀期待,希望孟子能献计献策,助魏国重振雄风。
展开剩余83%魏惠王的期望并不高,只希望能与邻国抗衡,哪怕不能恢复昔日的辉煌也心满意足。初次见面时,双方气氛融洽,魏惠王对孟子礼遇有加,积极征询他的治国良策。然而,孟子的回答却让魏惠王略感失望。孟子建议魏惠王“施仁政于民”,主张以仁义治理国家,并表示只要实行仁政,“地方百里而可以王”,意思是通过仁政可扩大统治基础。孟子的理论本无懈可击,仁政确实是利国利民的良策,但在当时魏国危急存亡之际,这套理论却显得格格不入。
孟子未深入分析魏国衰败的根本原因,而魏惠王更期待的是能够迅速振兴国力的实用策略。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或许适合国家安定繁荣时期,但魏国当下正面临多方威胁,邻国虎视眈眈,国家岌岌可危。战国时代是一个以武力决定命运的时代,仁政理念难以带来实质的军事优势。即使魏国名义上称王,也难以长期稳坐王位。
更重要的是,魏国强盛时出现过不少实干型人才,如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他们以切实的策略和治理手段闻名。相比之下,孟子的理想主义显得过于抽象,缺乏操作性。听到孟子的话后,魏惠王心中难免失望,毕竟魏国需要的是强有力的实际方案,而非空洞的理想。最终,孟子未能留在魏国实现抱负,无功而返,转而投奔实力较弱的小国宋国。
宋国较魏国更为孱弱,面对强邻环伺的局面,孟子依旧坚持执行仁政的理念。他幻想着通过仁政让宋国“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在他看来,只要施行仁政,即便是强大的齐国和楚国也不再是威胁。这样的设想听上去十分振奋人心,但放在现实中,却与宋国脆弱的实际国力严重脱节。
战国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国家生存的关键在于军事实力和外交权谋。对于小国宋国来说,首要任务是自保,“活着”才有未来。尽管“朝秦暮楚”被视为摇摆不定、无原则,但至少能保全国家存续。宋襄公昔日亦推崇仁义,最终却惨遭战败,其命运昭示了单靠仁政难以自保的现实。孟子的思想显然与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不符,无法成为实用的治国之策。君主们自会权衡利害,不会轻易拿国家利益来试验理论。
尽管如此,孟子在各国依然受到极高礼遇。各国君主尊重这位儒家大师,将其视为座上宾。以齐国为例,齐宣王是历史上著名的重视人才的君主,曾礼遇孟子为客卿。史料记载,孟子在齐国享有“养弟子以万钟”“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的尊荣待遇,其生活规格几乎可比肩王公贵族。
虽未采纳孟子所有主张,齐宣王依然给予他极高礼遇。一次齐宣王邀请孟子次日朝堂议政,孟子以身体不适推辞,齐宣王未强求。然而翌日孟子却出门参加吊唁仪式,引发非议。孟子对此态度淡然,认为不必拘泥小节。在战国时期,这种自由奔放的作风尚可容忍;若在封建王朝,孟子或许会被指控“欺君”,甚至面临杀身之祸。
孟子的不羁不仅体现在这件事上,他有时甚至与齐宣王正面相遇时不打招呼,表现出极高的个性自我。幸亏齐宣王脾气宽厚,对孟子纵容包容,未曾计较这些失礼行为。若放在今天,孟子的举止或被视为“情商低”,但其在当时声望极高,众多君主既尊重又信赖他。魏惠王曾问孟子对其继承人襄王的评价,孟子却坦言“望之不是人君”,显示出其直言不讳的个性。
孟子这种行为在后世获得高度评价,被视为“不畏强权”“彰显文人风骨”的典范。尽管中国历来崇尚礼仪,但孟子的坦率往往让君主难堪,因此许多君主对他并不十分热情。正如前文所述,孟子之所以能幸免于难,部分缘于战国时代的相对宽松;若遇到三国曹操这类强人,孟子恐怕难以存活。
孟子的性格中也存在不足,尤其是自负成分显著。历史上许多伟才都带有某种程度的自负,孟子更是自视为孔子的正统继承人,因此名声显赫。他曾言“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此语虽显狂妄,但以其身份而言尚属情理之中。
然而,生活中目中无人并非长久之计。战国时期还有另一类重要人物——纵横家。齐国景春曾认为公孙衍和张仪才是真正的“丈夫”,对此孟子不屑一顾,称其为“妾妇之道”,显露出他对权谋家的蔑视。
宋朝司马迁评价孟子时指出“未谙君臣大义”,直指孟子许多言论不符合臣子的礼仪和职责。孟子的仁政思想虽然有其价值,但在乱世中强求君主推行理想政策实属不切实际。战国讲究实干,秦国崛起便依赖法家严明法治和强硬手段,空谈理想终究难以改变战局。
发布于:天津市网上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