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审计发现的养老保险违规发放现象(比如向死亡人员、服刑人员)还是异常严重,给养老保险基金带来巨大损失。人们不禁要问,既然现在的大数据已经非常成熟,非常厉害了,但是违规发放还是如此严重呢?造成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近年来养老保险违规发放现象频发,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共享机制缺失
社保、民政、公安、司法等部门间数据未实现实时互通,形成 “信息孤岛”。民政死亡登记与社保系统未对接,社保机构未能获取服刑人员数据,这些都还是常态。跨地区数据共享同样存在障碍。这种技术梗阻使得死亡、服刑等关键信息滞后,导致 “死人领社保”“服刑领薪” 等荒诞现象长期存在。
2、监管机制的缺失
部分社保经办机构审核流于形式,缺乏动态核查。审计指出 “数据比对不及时” 是违规发放的主因。更严重的是,内部人员腐败加剧了基金流失。此类行为反映出监督机制形同虚设,部分工作人员责任心缺失甚至内外勾结。
3、技术手段的缺陷
传统人工审核模式难以应对海量数据,而智能预警系统应用不足。社保系统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未以身份证号建立终身保障号,导致记录缺失关键信息,严重影响数据比对效率。很多地区仍依赖静态申报材料,缺乏动态监测。
4、法律追责力度不足
现行法规虽对骗保行为规定了处罚措施,但实际执行中存在取证难、诉讼成本高的问题。南通等地反映,违规人员分散、证据链不全,导致基金追回率低。此外,部分地区对 “小政策” 清理不力,政策执行存在随意性。
现有认证方式,如人脸识别、上门核查,在数据不共享的情况下效果有限。同时,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部分民众法律意识淡薄,认为 “多领无关紧要”,甚至存在故意隐瞒死亡信息骗取养老金的行为。养老保险违规发放是技术漏洞、制度缺陷、人为失职交织的结果。破解这一难题需打破数据壁垒、强化智能监管、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同时提升公众法治意识,方能守护好百姓的 “养老钱”。
网上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