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位于长春新民大街的长春市历史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集非遗传承、旅游观光、文化娱乐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将成为长春市非遗保护成果的展示窗口和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地标。
博物馆由五大主题展陈构成:展现街区历史变迁的“新民更新”展陈、涵盖200多年城市发展史的“长春故事”展陈、展示长春日报记录下的“长春时间”展陈、聚焦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长春科教精英的“城市之光——先生北上”展陈、展示31项本土非遗的“长春非遗”展陈。在博物馆B区,博物馆设有特展首展——“古都对话”临展,集中展示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北京、南京、杭州七大古都的城市历史演变与重要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故事。
展厅的每一件展品都是长春200年城市史的结晶,饱染岁月的风霜。走进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彭氏微刻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彭祖述先生亲笔书写的“薪火相传,守正创新”八个大字;左侧是长春市级传承人杨忠志耗时三年创作的烙画作品《长春记忆》,全长6.2米。作品以 “长春版《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定位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城市记忆凝固在宣纸上,成为解码东北工业重镇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每一幅生动的市井生活图景和长春老建筑都是长春人共同的记忆,更是一部流动的城市史诗。经过数字化的烙画,活起来的人物和动起来的场景更加让人感动和难忘。
展开剩余58%在长春非遗展陈的听见长春、寻味春城、杏林春暖、锦绣春光、方寸春秋等几个板块,游客会听到戏曲和曲艺共同演绎的城市韵律,被长春老字号唤醒味蕾记忆,体验传统中医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东北民居的生活场景,欣赏到微刻、玉雕、木雕的匠心魅力和剪纸刺绣勾勒的黑土地风情。古筝、古琴、琵琶、马头琴、东北大鼓等传统经典曲目表演,让游客在古老乐韵中感受传统艺术的美好。绳编、白氏面塑、关氏满族剪纸、彭氏微刻、李氏满族刺绣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带游客沉浸式体会到非遗技艺的高超精湛和独特魅力。
古街上,东发合、鼎丰真、榆树钱等长春老字号会让人尝到老长春味道;东北民居大炕、悠车、火盆、幔帐、炕柜等老物件和坐在炕上剪窗花的满族小妹妹,完美还原了老东北的民俗风情;榆树李氏草编一对老夫妇用6个小时组装成的东北草房子与门前的大蒜、辣椒、小动物一起,把原生态的乡村生活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来。
据了解,长春市历史文化博物馆夏季9:00-18:00开馆,冬季9:00-17:30开馆。快来这里触摸城市文化根脉,感受传统技艺的新生吧!
来源:彩练新闻
作者:李梦溪 通讯员 子彤
责编:金馨鑫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
发布于:吉林省网上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