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因公子光的推荐,终于得以见到吴王僚。——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详细记录了伍子胥的传奇一生。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带着年幼的芈胜,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成功逃到了吴国。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他遇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贵人——公子光。
公子光,当时吴国政坛上的重要人物,就是日后成为威震一方的吴王阖闾。正处在春秋时期末期的吴国,公子光正广纳贤士,寻找才俊。在众多门客的推荐下,伍子胥终于有机会见到了他。在《吕氏春秋·首时》一书中,详细描写了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展开剩余80%然而,初次见面时,公子光对伍子胥的印象并不好。他嫌弃伍子胥的容貌,心生厌恶,根本不愿与他多言,甚至命人将伍子胥赶走。面对这一冷遇,伍子胥并没有气馁,反而哈哈大笑,转而向门客说道:“原来如此啊,麻烦你们告诉公子光,让他再见我一面。请公子光坐在大厅内,四周挂上帷帐,不看我的样子,只听我的声音。如果他说听完我所说的仍不愿见我,那我便立即离开。”
门客转述伍子胥的请求后,公子光心生好奇,最终同意了伍子胥的要求。伍子胥一番话语,立刻打动了公子光的心。公子光从帷帐后走出,向伍子胥行礼,并说道:“我曾以貌取人,差点错失您这样一位良才,请不要介意。”通过这次对话,伍子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略,最终获得了公子光的赏识,并被推荐给当时的吴王僚。
虽然伍子胥成功逃离楚国,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楚国的关注。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的死,他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渴望。于是,他迫切要求吴王僚出兵攻打楚国,并详细陈述了时机成熟的原因,强调了攻楚的重大意义。经过伍子胥的劝说,吴王僚终于有了动摇,准备下令攻打楚国。
然而,公子光却站出来反对道:“伍子胥的家族已被楚王所屠,他此番主张不过是想借助吴国之力,为自己报仇,我们不应轻易采纳。”吴王僚听后,觉得有一定道理,认为此时进攻楚国并非最佳时机,便对伍子胥说道:“出兵事关重大,必须深思熟虑,容我与大臣们商讨后再做决定。”因此,攻楚的计划便暂时搁置了。
公子光之所以反对攻打楚国,实则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此时,他正密谋夺取吴国王位。如果吴王僚采纳伍子胥的建议,公子光的“篡位”计划将面临破产。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公子光暗中招募死士,秘密寻找有能力为自己效力的能人异士。
关于公子光的身世,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然而,在公子光看来,他才是吴国王位的真正继承人。得知公子光的反对后,伍子胥并没有产生怨气,反而深感公子光远大的志向,并意识到现在不是攻击楚国的最佳时机。于是,伍子胥暂时调整了计划,决定先帮助公子光夺取吴国王位,再为复仇做打算。
伍子胥深知,若想借助吴国的力量报仇,就必须获得公子光的信任。为此,他决定协助公子光夺取王位,而为此,伍子胥开始物色合适的刺客。经过一番努力,他最终找到了专诸,一位身为厨师的勇士。
根据《吴越春秋》的记载,伍子胥在街头偶遇了一名看似粗暴的壮汉。这名壮汉面对群体围攻毫不畏惧,反而在听到妻子的一句话后立刻化解了冲突。伍子胥对其深感兴趣,便尾随其后,最终发现这位壮汉名叫专诸。伍子胥认为他是完成刺杀任务的合适人选,便将其推荐给公子光。
通过这番精心的安排,伍子胥成功帮助公子光找到了实现“夺位”计划的关键人物。最终,公子光顺利实施政变,吴王僚被刺杀,公子光自立为王,史称吴王阖闾。
伍子胥为自己的复仇大业铺平了道路,但他也深知,为了报父仇,他必须在政治上帮助吴王阖闾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因此,他开始辅佐阖闾整顿军政,训练士兵,帮助吴国在春秋的诸侯国中崭露头角。通过伍子胥的辅佐,吴王阖闾的国家逐渐强大,开始为未来的吴楚大战做好准备。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精心布局和智慧谋划,吴国在伍子胥、孙武等人的辅佐下,逐渐战胜了强大的楚国,实现了复仇和国运的双重目标。
发布于:天津市网上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