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那种感觉,世界格局变动的时候,总带点“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无力感?
甭管资本市场多机灵,还是全球网友再怎么段子横飞,一句沙特要跟“石油美元协议”说再见,能让美国高层半夜猛醒,金融圈原地炸锅。
这事乍看上去,就像是沙特突然不甩老大哥了,抛下了一记终极王炸,所以不只是华尔街,连隔壁老王家炒股群都议论得热火朝天。
但传闻与官方表态之间总有“雾里看花”的那种暧昧,媒体倒是挺快,隔天就出来打圆场,说啥协议压根不是50年死约,更不是说断就断。
可风吹草动已经够撩人。
咱们要不先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么一条消息就让全球开始怀疑美国霸权的根基?
油就是王道。
可别小看沙特在石油地盘上的分量,多年来,地球上的“能源风向标”几乎都指着它一家说话。
还记得1974年吧,美国和沙特签了那个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吗?
说白了,就是沙特出口的石油,结账专用美元。
后背捎带手还把一部分钱砸美国国债。
当时这招棋下得很妙,美元在国际能源市场就此封神,俨然成了全球金融的万金油。
但到了2024年,风声一变,说沙特可能觉醒了,要换着花样收钱,不止收美元,什么人民币、欧元也都接着。
这一听就很炸裂。
尽管官方一直在安抚,说协议没到期,还没摊牌,但市场已经把“美元要凉”这个剧本默默排演起来了。
看得出,哪怕只是个风声,也让美国各领域都得瑟瑟发抖。
金融上,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就是靠着石油交易稳住的。
一旦沙特真的变招——美元结算地位要立马打个对折,美国低成本融资那套神话,很可能直接暴雷。
这种事不是没先例,历史上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就靠这招维系——只要你不用美元卖油,那你就自绝于世界金融体系,“制裁大棒”随时招呼。
但现在呢?
沙特要是带头搞多币种结算,美国那点制裁威慑,怕不是要变成安慰剂了。
军事这头也不省心。
美军常年驻扎中东,各种舰队基地如巴林和卡塔尔,原本就是为守住石油通道。
你要说这些基地多牛?
确实,航母一出,谁人不服。
但这两年,胡塞武装在红海跟打地鼠似的,不断拿商船下手。
从2023年10月开始,动不动就飞导弹、甩无人机,甚至还有直接冲刺以色列相关的航线,商船都快炸出技术流了。
美军拦截是拦,但航运成本愣是涨了十个点以上。
到2025,胡塞又宣布新一轮攻势,美国都改派独立驱逐舰了,红海的航母常驻阵容直接没了。
这就是“以小博大”的现实,威慑力明显开始打折。
至于文化话语权,那是更隐形的一环。
以色列加沙军事行动放大了美国在全球的质疑指数。
2023年哈马斯突袭,到2025年的断断续续战争,联合国都快成了“谴责复读机”。
美以关系坚如磐石,这是公开的,但世界舆论却在劫难逃,昔日“民主灯塔”的形象直接变成了“双标表率”的槽点。
尽管2025年以色列和哈马斯终于达成停火,人质有了回家路,但很多问题还悬着,美国在传播“价值观”的路上,形象越来越像是在打怪升级,却老是掉线。
其实沙特这波不续约的传闻,让人联想到那种“地震前的预兆”,似乎不仅仅是金融风暴那么简单,背后埋着一场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巨变。
美军逐步撤离伊拉克基地,转头靠向库尔德区域。
沙特要真是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这中东支点——以色列的地位,也不会再“稳如泰山”。
巴林卡塔尔要是仿效,整个连锁反应就像午夜放烟花,炸得美国霸权睡不安稳。
这事蹊跷吧?
阴影里却透着历史的痕迹。
冷战时期,苏联也曾在类似的棋局里翻了车。
说白了,沙特今天的风声,等于是在提醒大家,不要道重复苏联那条悲凉老路。
说到冷战,那是世界“能量场”的神仙打架。
中东石油就是主战场。
当年基辛格跑去沙特跟王子们把酒言欢,签下那个油美元大法。
沙特跟伊朗,都是美国的亲密伙伴。
俩大产油国,齐力镇住美元的霸主席位。
技术、石油、军事——三位一体,环环相扣。
什么巴列维国王,简直成了美国在中东的“压舱石”。
而苏联那时候呢?
自家油田多得吃不完,自给自足心态超膨胀。
1965年,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巨型油田像是按下了资源富国的快进键。
6000万吨到2.4亿吨产量,苏联摇身一变成了全球第二大产油国。
美滋滋出口石油挣钱,眼里就只剩东欧和亚洲,压根没把中东当盘菜。
苏联反而把中东当“竞争对手”,不是啥必争地。
他们喜欢搞代理人,什么支持阿拉伯民族主义、伊拉克之类,但就是不伸手直接干预沙特跟美国的签约。
结局嘛,也很明显——中东变成美国的专属剧场,苏联的影响力连7%都不到,被美国按在尘埃里摩擦。
而后,苏联在亚洲也慢慢弱了下去。
1970年代中国转头拥抱西方,苏联圈子越来越小。
美国中东大棋盘锁住了石油,苏联的远东资源就算再大,也只能在本家玩“道具升级”,挑战全球美元体系根本没得戏。
到1979年,苏联“憋一口气”入侵阿富汗,想扭转局面,结果……
那叫一个血亏,自掘坟墓。
勃列日涅夫拍着脑袋以为这是条捷径,阿富汗是通往印度洋的高速路,还能威胁中东石油出口,算是包抄欧洲、策应越南、逼近中东产油区,一举多得。
苏联自以为吃了油田就有底气,无需和美国在中东正面硬刚,毕竟阿富汗地理位置妙不可言。
但谁能想到,这场入侵是泥潭里的芭蕾,跳得格外吃力。
十万大军下去,迎面就是穆贾希丁的游击战。
背后美国跟沙特也不闲着,一个钱袋、一个武器库,巴基斯坦直接开办训练营。
毒刺导弹、数十亿美元捐款往阿富汗流。
苏联烧了九年,死了1.5万人,经济消耗大得离谱,石油卖的钱全烧在军费上。
国际舆论直接给苏联贴段子:“侵略者来了”,就差没把联合国大会变成批判会。
还记得1980莫斯科奥运吗?
西方那波抵制就是加盐撒辣,冷战升级。
美国趁机在波斯湾插队,极大地巩固了中东势力圈。
伊朗这边,1979年把巴列维王朝给推了,革命后反美。
美国嘴上说支持中立,背地里给伊拉克递刀子——武器、情报齐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两伊大战一开,就是阿拉伯兄弟内部互撕。
沙特又偏向伊拉克,苏联也支援伊朗,但死活不敢全力下场,怕阿富汗更收不住。
两伊战争亲兄弟阋墙,百万伤亡,债务飙升,石油产量跳水。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网上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